- 开幕时间:
- 2012年10月1日, 18:00, 星期一
- 场馆:
-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 总策展人:
- 邱 志杰
- 联合策展人:
- Boris Groys、Jens Hoffmann、张 颂仁
- 艺术家:
- Bani Abidi、Mik Aernout、Joseph Beuys、Bruyère Jean Michel、Sophie Calle、草台班 、Loris Cecchini、陈 蔚、Olga Chernysheva、Fontaine Claire、Phil Collins、Com&Com、Abraham Cruzvillegas、方 少华、Fiškin Vadim、Harrell Fletcher、Ryan Gander、顾 思楠、韩 子健、Thomas Hirschhorn、Nikolaus Hirsch、黄 永砯、Maryam Jafri、Petra Johnson、Rashid Johnson、Eungie Joo、巨 燕、Joseph Kosuth、Nishino Kozo、Luisa Lambri、Tim Lee、梁 硕、林 其蔚、李 青、Lucy + Jorge Orta、陆 扬、Chico MacMurtrie、Yasumoto Masako、Anthony McCall、Boris Mikhailov、H,Khan Naiza、鸟头 、欧阳 春、Nira Pereg、Peter Fischli & David Weiss、饶 加恩、Martha Rosler、Ben Schumacher、Leang Seckon、Tino Sehgal、Petroc Dragon Sesti、Jeffrey Shaw、Wael Shawky、沈 远、石 至莹、Roman Signer、Société Réaliste、宋 振、Monika Sosnowska、Rudolf Steiner、隋 建国、Rahic Talif、唐 明修、Pascale Marthine Tayou、The Liter of Light Pavlion、Jalal Toufic、Brad Troemel、Anton Vidokle、Danh Vo、Tris Vonna-Michell、王 韬程、Gillian Wearing、魏 逸、无关委员会 、吴 俊勇、杨 诘苍、杨 心广、叶 楠、易 连、用户 、张 培力、张英海重工 、庄辉+旦儿
主题展将由“溯源”、“复兴”、“造化”和“共和”四个板块组成。这四个板块分别关注作为社会动员者的艺术,作为历史的重访者与重写者的艺术,作为能量的变压器与转换者的艺术,以及作为社会组织者的对话和交往的艺术,以此形成一条主题链。
1、溯源
这部分是关于文化与思想资源的回溯与转型。主要关注各地的艺术教育、开放学院、教育戏剧、以及作为教育者、动员者的艺术家的个体工作。这些发电机一般的艺术活动成为社会转型的原动力。这部分艺术家作为社会能量的输出者往往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同时还经常兼任策划人和教育者的身份。这个部分集中了多位影响力巨大的各地艺术界导师级人物,包括已故艺术大师。
2、复兴
这部分是关于文化和历史遗存的涅槃与复兴。将主要聚焦于废墟再生,各地工业遗址和社区改造,手工艺复兴和乡村建设等,展示世界各地对历史的重访和重塑的努力。并且通过重新进入日常生活,将艺术运用于日常实践,激活改造生活的努力。历史和日常生活的引入重新激活艺术,艺术的引入重新激活历史和日常生活,这样形成一种双向的活化的结构。这个部分主要由项目类型的作品,以及年轻艺术家的日常生活组成。
3、造化
这部分是关于当代生活和文化生产的转换与化成。艺术家把自身的工作转变成能量生灭、聚散、转化的检测仪与变压器,他们在末世学与未来学的张力之间,如同改造哥亚号舰艇一般,从未停止。他们的工作,成为与造化平行的过程。主题展的这个板块将做成一系列个展,呈现一位艺术家一件以上的作品。现有的各种国际双年展经常出现每个艺术家作品蜻蜓点水地去语境化呈现的弊端,系列个展将对此作出回应。同时,整个主题展的结构因为这个部分呈现出更好的节奏感。能够形成个展的往往是较为成熟的艺术家。
4、共和
这部分是关于文化交流中所有人群的共振和共和。共和是能量的联网、共振,将关注艺术家和艺术家、艺术家与普通人之间如何构建活力共同体、互相滋养和周济,展开共同劳动与创造。这种鲜活的自我组织重构了社会的基础。相对而言,青年艺术家更经常地采用工作组方式工作。因此,这个板块也将更富于青春活力。